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五月初十,晋文公携带“城濮之战”的辉煌胜利威名,邀集诸侯们齐聚在郑国的践土,举行了一场重要的盟会。除了让参会的各国诸侯共同宣誓牛金所,誓言尊奉王室之外,晋文公特别邀请了天子周襄王亲自到场,并为晋国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俘”和“祝捷”仪式。
周襄王对晋文公能够击败楚国的强敌,极为高兴,特别是楚国在当时正意图扰乱王室的权威。为了表彰晋文公的功劳,周襄王特地借用了当年周平王赐予晋文侯(晋国曲沃的大宗君主——晋文公的祖先)以“平定王室内乱之功”的仪式,命令郑武公的后代——当时的郑国国君郑文公,代为主持祝捷宴会,并赐予晋文公丰厚的赏赐,以示奖励和感激。
郑文公接受了天子的命令,虽然心中万分不情愿,却不得不勉为其难地代为主持这一庄重的仪式。郑文公的心情尤为复杂,作为郑国的国君,他本应依附王室,但由于背弃了亲族关系,选择了与楚国结盟——这种背叛让他自己十分不安,担心晋文公会趁机对自己进行惩治,尤其是晋国最近刚刚击败楚国,让他处境更加微妙。若他拒绝天子的命令,晋文公无疑有理由以“王命不从”为由,进攻郑国。为了避免这一麻烦,郑文公只得履行王命,站在同宗晋文公的面前,心情愈加沉重。
展开剩余70%在“献捷之礼”顺利举行后牛金所,周襄王再次表示对晋文公的嘉奖,特地于五月十二日亲自宴请晋文公,并亲手赐予他“醴”(即甜酒),且破例允许晋文公回敬天子酒,这在春秋礼仪中是一项极大的恩惠。此外,周襄王还通过王室的大臣尹氏、王子虎和内史叔兴父,正式授予晋文公“侯伯”的称号,意即“诸侯之长”或“霸主”的称号,这是对晋文公政治地位的正式认可,也是晋国首次取代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周襄王的赐礼包括大辂、戎辂各一辆——这些座车分别为天子所用的高规格仪车,另外还有珍贵的弓箭,甚至赐予晋文公三百名虎贲卫士,显示对他的极高敬意。晋文公接受了这些丰厚的赐礼后,三度前往践土行宫朝见周襄王,表示自己对王命的尊崇,并且表明会忠实执行天子的命令,维护王室威权,安抚四方诸侯。
五月二十六日,践土行宫举行了诸侯们的盟誓仪式。在这次盟誓中,卫国由于与晋国发生矛盾,卫国国君卫成公未能亲自参会,而是派弟弟公子叔武及大夫元咺代为出席。卫成公因当年得罪晋文公而被迫流亡,国内局势一度动荡不安,甚至一度陷入流亡之中。这次会盟,卫成公并未出席,是由于他对晋文公心存忌惮,害怕会受到晋文公的追究。
而晋文公与卫国的裂痕并未仅止于卫成公的流亡。在“践土会盟”期间,晋文公暗中对卫国的代表——叔武产生了兴趣,认为叔武谦和且能干,甚至一度有意让他代替卫成公继续担任卫国的君主。但叔武却显得十分低调,他明言自己只是暂代职务,并不愿意篡位,最终劝说晋文公恢复卫成公的君位。尽管如此,晋文公仍然感到卫成公过于傲慢、不知进退,决定暂时放弃让叔武继位的计划。
然而,卫成公的命运并未因此得以安稳。卫成公在流亡期间听信谣言,以为卫国大夫元咺已将叔武立为新国君,这让他怒不可遏,最终作出了过激的反应,导致了元咺之子的死亡。尽管元咺极为悲痛,但他依然忠于国家,继续履行自己作为卫国大夫的职责。
卫成公在得知卫国情况的过程中,依旧对叔武产生了不小的怀疑。在他回国前,他指派亲信甯俞先行调查国内形势。甯俞与卫国贵族大夫们进行了盟誓,誓言恢复国家的稳定,保证卫国人民不再因君臣不和而遭受灾祸。甯俞的这一行动使卫成公得以顺利回国,但在回国途中,卫成公依旧对叔武在国内的威望感到不安,并且开始采取措施,以确保自己能够重新稳固卫国政权。
而这一切,似乎并非简单的宫廷斗争那么单纯。卫成公返回的时间被提前,且他还派了亲信先行进入卫国,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处理和叔武之间的权力矛盾。然而,叔武的回应却表明他并不欲与卫成公争权,而是力求保持和平,表面上这一切似乎得到了解决,但背后潜藏的权力斗争依然未曾结束。
卫成公面临着复杂的内部局势,他不仅要应对外部的威胁,也要解决国内的纷争。最终,这场复杂的权力斗争中,卫成公不仅没有恢复昔日的荣耀,反而在自家臣子元咺的忠诚中,逐渐失去了他对卫国未来的掌控。
下一篇继续……牛金所
发布于: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