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筑“防、筛、治”三位一体防线长富资本,全面解读发生路径与阻断策略。
胃癌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病因复杂、危险因素多样,且早期症状隐匿,导致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根据国际研究机构(IARC)2022年数据,全球新发胃癌病例约96.9万例,死亡病例约66万例,使其成为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和第四大癌症死因[1]。尽管在部分发达国家,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胃癌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在东亚、中东欧和南美等地区,其疾病负担仍然严峻。特别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男性人群的发病率位于全球前列。
约90%的胃癌为腺癌,主要分为肠型和弥漫型两种亚型。两者在背景、胃黏膜炎症反应及病理演变过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明确的危险因素之一,其他重要风险因素还包括高盐饮食、吸烟、酗酒、肥胖、遗传易感性以及某些胃部慢性疾病。由于早期诊断率低,胃癌整体预后不佳,许多胃癌患者在被诊断时已处于晚期转移阶段,这也解释了美国5年生存率仅为31%。而早期患者则可提高至88%–94%。因此,系统总结其流行病学特征、识别关键危险因素、并推进有效的预防与早期筛查策略,成为当前胃癌防控的核心挑战。
近期,《Seminars in Oncology》发表的一篇综述系统梳理了胃癌的全球流行趋势及综合防控策略,涵盖了从致病危险因素、早期筛查、治疗的全链条管理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本文特对该综述的核心内容进行提炼与解读,以飨读者。
研究结果
危险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胃癌发展的是主要危险因素,该菌可引发慢性胃炎、胃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最终演变为腺癌,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为口-口或粪-口传播。饮食因素同样在胃癌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高盐饮食、腌制及烟熏食品显著增加风险,而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则具有保护作用。尤其是柑橘类水果,因富含维生素C和类黄酮,被证实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胃癌风险。此外,长期吸烟、酗酒、肥胖和咖啡摄入过量等生活方式因素均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遗传因素亦不可忽视,具有胃癌家族史者发病风险明显升高,并与多种分子标志物的异常密切相关,包括HER2、VEGF、CDH1、PD-L1以及经典的抑癌基因p53等。其中,CDH1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弥漫型胃癌发生风险,其导致的E-cadherin功能缺失会破坏细胞极性和黏附结构,从而促进癌细胞的浸润和转移。
干预长富资本
在社区层面,胃癌的潜在预防策略主要包括改善饮食结构和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率,同时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早期诊断,其中内镜检查被公认为金标准。饮食干预方面,可通过减少高盐及腌制食品的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量来降低风险,柑橘类水果(如柠檬、橙子和葡萄柚)尤其被证实具有保护作用,其中葡萄柚在配合规律运动促进减重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增加身体活动和减少烟草使用是两种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大量研究表明,群体性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胃癌发生率,部分研究显示发病率可下降约35%–40%,但根除策略可能伴随食管炎发生率上升等副作用,因此需在高危人群中精准实施并对不良反应进行密切监测。
早期筛查
早期筛查与监测在高发国家尤为关键。日本和韩国已建立系统性的大规模筛查项目,其中日本自1960年起开展以放射学为基础的筛查,随后逐步转向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研究显示内镜检查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均优于传统放射学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早期诊断率并改善患者生存预后。与此同时,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检测日益受到关注,血清学指标如CEA、CA72-4和CA19-9在临床诊断与预后评估中已有应用,分子水平的突变检测(如TP53和CDH1)、免疫标志物(如PD-L1)以及代谢标志物分析也在研究中显示出潜在价值。随着多组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标志物被识别,为未来的风险评估、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治疗及未来展望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成为近年来的突破点。如针对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一线治疗的曲妥珠单抗等HER2靶向疗法展示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针对PD-1/PD-L1的药物,在部分患者中同样展示出良好疗效。尽管如此,胃癌治疗仍面临挑战,包括肿瘤高度异质性、耐药性的产生、治疗费用高昂以及药物可及性问题。此外,如何有效预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仍依赖于更为稳定可靠的生物标志物筛选。与此同时,新兴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人工智能辅助影像学诊断显示出巨大潜力,新型深度学习模型在CT影像中对早期胃癌的识别准确性较高,有望成为非侵入性筛查工具;液体活检与多组学整合分析也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对血液和组织样本进行多维度检测,可以发现更具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标志物,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实现早诊、早治与精准管理的目标。
总结
胃癌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项沉重的公共卫生负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和公共卫生措施不足,患者常在晚期才被确诊,导致高死亡率。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重要且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因此根除策略应结合高危人群的精准筛查加以实施。饮食与生活方式的改善则作为普及性强、成本低廉的一级预防手段,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早期筛查,尤其是内镜检查及分子标志物检测,是提高胃癌预后效果的关键。随着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胃癌防控正逐步迈向精准化和个体化的新阶段。
综上所述,该研究为理解胃癌流行病学及预防策略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学术依据,提出以“预防—筛查—精准治疗”为核心的全链条防控策略,既强调基础流行病学的重要性,又展望多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在胃癌防控中的应用前景。这对于推动全球胃癌防控体系建设,特别是在高发地区实现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洛伟,杜奕奇,柏愚,等. 中国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现状及挑战[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5, 45(5): 353-356.
[2] Pradhan S P, Gadnayak A, Pradhan S K, et al.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gastric cancer: A comprehensive review[C]//Seminars in Oncology. WB Saunders, 2025, 52(3): 152341.
审批编号:CN-169179,有效期至:2026-10-16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 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