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必须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学生、老师包括校长都要参加。”在贵州兴仁市塘房小学,为了守护孩子们的体育课佰亿配资,校长吴雄曾顶着压力推出防止挪课制度,甚至为了被挤占的体育课与同事红脸争执。当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揭晓,吴雄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褒奖,更是对乡村教育中“体育微光”的珍视。
在乡村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像吴雄这样重视体育的老师并非个例。近日,“希望工程·强国青年乡村体育教师”寻访活动结果揭晓,入选教师中,有人将“冠军舞台”搬到太行山,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有人通过篮球课,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看向未来的窗;还有人将非遗项目融入体育教学,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焕发新生。
这些教师用汗水浇灌着乡村体育教育的种子,他们让我们看见:在乡村孩子的成长路上,体育从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能托举梦想、照亮未来的希望之光。
“体育是副课”的观念一度根深蒂固。本该回荡着欢声笑语的操场佰亿配资,因“主科”老师的“这节课上数学”而变得寂静;本该在阳光下奔跑的孩子,被家长的“别耽误学习”按在书桌上。这种对体育的忽视,不仅让学生错失了提升身体素质的机会,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全面发展的可能。
值得欣慰的是,时代的风向正在转变。从教育部强调“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到地方教育部门提出杜绝“阴阳课表”和“不出汗”的体育课,一系列政策举措为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政策推动下,许多学校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完善体育教学设施,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得到一定提升。
但是,相比城市学校,部分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一些乡村学校体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体育教师匮乏,甚至体育课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乡村学校仍缺乏标准的操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乡村体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现代化,体育是重要一环。早在1931年,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在清华大学《向导》专刊上发表文章,明确概括了学校体育的两个目的:使学生身体健壮成长;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体育教会孩子的,不止于跑多快、跳多高,更是在摔倒时学会爬起,在落后时懂得坚持,在团队中学会协作。这些品质,会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比分数更加珍贵。
对乡村孩子而言,体育可能是改变命运的“另一条赛道”。这不仅体现在有体育特长的孩子有机会跑出大山,看见外面更精彩的世界,也体现在更多普通孩子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创新思维。补齐乡村体育教育的短板,也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正是教育现代化最动人的底色。
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携手同行。政府要持续为乡村体育教育“输血”,完善体育设施,培养专业师资,让乡村学校有能力为学生搭建运动的舞台;学校要真正打破“主副科”的偏见,让学生能在运动中释放天性、收获成长;家长更要放下“体育耽误学习”的执念,鼓励孩子在阳光下奔跑;社会各界不妨尽己所能,以公益捐赠、志愿服务等不同方式,汇聚推动乡村体育教育发展的暖流。
当乡村孩子的奔跑不再被阻碍佰亿配资,当乡村体育的种子能茁壮生长,教育现代化的光芒,才能真正照亮每一寸乡村土地。(王钟的)
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